ky体育登录
非遗正年轻-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时间: 2024-10-21 23:56:41 |   作者: 复活节

附加信息:

  “变身”时尚饰品的绣球、珐琅、绒绣,融入陶制茶具制作的竹编、漆器,600多岁的故宫挖掘宫廷文化推出的“朕的心意”月饼、宫廷色口红,火爆出圈的泉州蟳埔非遗簪花,“以漆为笔、以扇为纸,一半人为、一半天成”的“新中式出片神器”漆扇……

  如今,传统非遗慢慢的变多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与现代潮流碰撞出火花,还被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和喜爱。这背后,是传承非遗的年轻匠人们对古老技艺的珍视与深情,他们富有现代理念,打通非遗传统与现代表达的“任督二脉”,让非遗更青春。

  台上英姿飒爽,台下搞怪可爱,被央视评价为“染着炫酷的发色,蹦着最野的迪,唱着最传统的京剧”的果菁是一名专业的90后京剧演员,而她对京剧的热爱源于童年。

  幼时的果菁生活在河北承德,一次偶然的机会,正处髫年的果菁第一次听到了京剧,她和记者说,“当时的我还不懂什么是京剧,只是被这种声音吸引,然后就缠着爸妈说想学,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当同龄的孩子每天还沉浸在动画片的欢快世界时,七岁半的果菁已开启了她与国粹京剧的不解之缘。从八岁进入封闭式管理的戏曲学校寄宿学习,到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再到现在,多年来果菁都从始至终坚持着这份热爱。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论是威风凛凛的铜锤花脸,还是青衣花旦婉转动人的唱腔,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是成百上千次的重复练习。果菁说,虽然苦,但值得。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唱念做打”到“手眼身法步”,果菁将京剧从爱好变成了事业,并从事京剧文化传播工作。

  2020年,果菁以“果小菁”为名入驻短视频平台,通过沉浸式化妆、戏服变装、京剧唱段、戏曲讲解等,为大众传播京剧文化、普及非遗知识。经过反复推敲打磨,“果小菁”的一条融入了流行元素的京剧变装视频在发布后短时间内点赞破万,这让她发现了京剧的“流量密码”。

  如今,果菁不仅是一名青年京剧演员,更是一名年轻的非遗传播者。“我之所以把京剧用短视频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就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优化传统文化的传播手段,提高年轻观众比例,赋予传统文化更强的生命力。”果菁告诉记者,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当下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在用年轻人的方式传播京剧、弘扬国粹。

  5月25日,一条展现景泰蓝出窑瞬间的视频,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景泰蓝作品仿佛一个色彩斑斓的宝盒,展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傅智华是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景泰蓝技艺的年轻传承人,自2003年起,他便与景泰蓝技艺紧密相连。

  2003年,刚大学毕业的傅智华本来是前往北京市琉璃厂购买书画用品,但因“厂”与“井”一字之差,坐错公交来到了琉璃井,正是北京珐琅厂所在地,这次经历让傅智华开始对景泰蓝产生了兴趣。

  起初,傅智华并没有深入了解景泰蓝,但在递交简历后没几天,他意外收到了珐琅厂的面试通知。傅智华笑言,“真是上错公交入对行。”

  此后,他逐渐被景泰蓝的精湛技艺和文化内涵吸引,理解了景泰蓝的精妙之处。尤其是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的指导和鼓励下,他形成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定信念,决定留在珐琅厂,扎根景泰蓝事业。

  在继承景泰蓝传统技艺的过程中,傅智华带领一批年轻匠人,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他深知,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使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命力。

  因此,他们的设计不仅保留了传统景泰蓝元素,还大胆尝试新造型和色彩。例如“花香系列”作品将传统的牡丹、梅花、荷花等图案与现代器型结合,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美感。此外,他还设计了许多实用的生活用品,如茶叶罐和小火锅,使景泰蓝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今,傅智华已在景泰蓝领域深耕了二十一年。他的故事,不仅是景泰蓝技艺传承的故事,也是当代年轻人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追求卓越的缩影。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国工匠精神,为景泰蓝的未来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清晨六点,天色微亮,国窖广场7001车间已是酒香氤氲、人声鼎沸。几位酿酒师傅半蹲慢慢起身,缓缓抬起上甑的云盘放置在云盘架上。他们中,格外精干有力的是何先强。

  在3月结束的2024年泸州老窖“怀玉杯”酿酒技能大赛中,他作为上届擂主守擂成功,连续两年夺得酿酒技能大赛总冠军。在高手如云的酿酒技能大赛中,能够得到两次冠军实属不易。而这位“双战告捷”的选手何先强却是位95后,工作也仅有4年时间,让人不禁感叹后生可畏。

  2020年,何先强进入泸州老窖,历经半年轮岗后,定岗到7001车间——“国窖班”。这里汇聚了众多新一代酿酒人,在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的引领下,学习酿酒的下料拌糟、上甑操作、量质摘酒等“十八般武艺”,时以年计,方能出关。

  自公元1324年第一代传承人郭怀玉发明“甘醇曲”至今,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已经传承了700年。这块文化瑰宝得以突破时间的局限,生生不息、历久弥新,靠的就是泸州老窖24代传承人薪火相传,坚定不移做好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何先强说,泸州老窖采用的是“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让师傅与徒弟结伴而行,教学相长,传承技能。“比如‘回马上甑’技术是身体与技巧的完美结合,除了需要很好的腰力和臂力,还考验双手的灵活性,没有数年刻苦训练,没有老师傅们从旁指点,根本出不了师。”何先强说,正是有老师傅们的坚守,才能将700年的传统酿制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在何先强看来,除了传承,酿酒也需要创新。“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做创新,与时俱进,紧随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对智能化酿造进行探索,在传承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前行。”

  如何先强一样,很多年轻一代正遍布在各行各业,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活力,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走进大厂回族自治县一座正在筹建中的博物馆展厅,一件仿制山西永乐宫壁画的作品引人注目,它几乎与原画一样,仿佛时空穿越。清宫造办处第六代传人申伟达介绍:“作品运用金漆镶嵌大雕填彩绘工艺,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制作能力。”展厅作品就出自申伟达团队的年轻匠人之手。

  金漆镶嵌是中国传统漆器的重要门类,距今有8000年历史,是宫廷艺术“燕京八绝”之一。2008年,金漆镶嵌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98年,申伟达出于对名称的好奇,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金漆镶嵌技艺。2000年,他进入北京金漆镶嵌厂。他说,进厂后慢慢产生了兴趣,歪打正着,越做越喜欢。金漆镶嵌作品纯手工制作,动辄耗时数月,又脏又累,重复劳动多,很枯燥,特别需要定力,以及耐得住寂寞。

  2024年5月27日,申伟达团队的年轻匠人为红漆香几抽屉描金 受访者供图

  申伟达说,在石料上用水一擦,露出的色彩让他上瘾,因此经常把重重的石料从大厂背回家中继续做,每当看到精美的成品,就特别有成就感。

  近年来,申伟达带领年轻匠人们先后承接了多个政府项目以及外事活动陈设服务保障工作。2023年,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金漆镶嵌髹饰技艺成功入选非遗技艺展示,其创作的金漆雕填宫廷赏盘成为国际贵宾体验的重要作品。

  面对时代变迁,非遗也需要有现代表达。申伟达团队成功研制出漆艺精品近100件(套),设计出很多带有金漆镶嵌元素的大众产品:手机壳、首饰盒、笔筒、茶具等,受到年轻人欢迎,供不应求。同时,他们尝试“做减法”,仅在实用家具上嵌入金漆镶嵌元素以缩短制作周期、降低成本、贴近大众,赋予了传统漆器崭新的时代生命力。

  古老的非遗技艺,正在年轻一代匠人们的手中演绎出时代的回响,留下了文化的根,也留住了民族的集体记忆。通过在创新中传承保护,非遗得以一直留在人们的视野和身边。

  岁月流转,情怀依旧。如今,非遗受到慢慢的变多人的热捧,展示出青春的气息。近期,由泸州老窖1952独家冠名的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热播,多维度呈现非遗的创新成果、历史底蕴,全媒体触达已超75.4亿人次,这正是非遗具有旺盛时代活力的证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泸州老窖不仅传承自己的非遗技艺,更推动中华非遗文化的活化利用,生动诠释了非遗文化的鲜活魅力。

  在新一代年轻匠人的传承创新中,古老的非遗技艺沉淀了经典,也惊艳了时光,历久而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