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专家:缩短上班时间对缓解就业压力有重要意义高质量就业与充分并不对立

时间: 2024-10-21 23:59:09 |   作者: 新闻中心

  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月下降0.1个百分点。

  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联合西南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近日在北京举办“2024年二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

  与会专家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当前就业形势、高质量充分就业与政策性岗位扩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而系统的讨论。

  国家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

  与会专家觉得,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5%左右波动,相当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失业率大体相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个综合性就业目标,不仅追求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就业状态,还强调就业的质量。

  与会专家这样认为,过去,高质量就业与充分就业往往被对立,认为实现充分就业才谈得上高质量就业。但就当前情况而言,促进高质量就业与充分就业是一致的,提升就业质量是增进劳动者福利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

  低就业质量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具有负面影响,尤其是劳动时间过长占用了过多的就业岗位,不利于高质量充分就业机制的形成。

  对个人来说,上班时间过长会影响身体健康,同时也会带来压力、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对社会来说,上班时间过长,不仅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和生产力降低,还会影响家庭关系、降低社区参与度以及降低生育率,导致社会整体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下降。对经济发展来说,国际劳工组织研究表明,适当缩短上班时间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在经济衰退期间,缩短工作时间能减少企业裁员数量,同时保持员工的就业和购买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上班时间48.7个小时,比上月增加0.1个小时。

  近10年来,我国劳动者工作时长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3年,我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均上班时间49个小时,比2014年增加2.4小时。

  与会专家指出,如果遵守劳动法工时制度规定,将周均上班时间从49小时降低到44小时,意味着每年将增加5340万个就业岗位。这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将周均工作时间降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平均水平,有望增加2亿个就业岗位,这对于我国进一步促进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与会专家认为,最低工资制度在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较为有限。一方面,最低工资的影响更多是间接而非直接的。实践中的工资水平明显超过最低工资,受到最低工资直接影响的劳动者比重很低,最低工资往往在失业保险金、加班费用、基本工资和休带薪假中起到锚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实际受益人群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对于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就业群体,通常从事灵活就业或者临时性工作,权利意识薄弱,难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与会有经验的人指出,社保缴费和劳务派遣制度对企业用工影响更大。社保缴费过高不仅会影响企业用工方式,还会降低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用工需求。

  日本发布“特大地震预警”,单程往中国机票暴涨至万元,火爆的赴日游会否降温?

上一篇:坚持作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下一篇:入职第一年真的没年休假么?来看这些职场常识